黄尾黑凤头鹦鹉(学名:Calyptorhynchus funereus)是典型的攀禽,鸟喙强劲有力,羽毛大部份为黑色,边缘都有黄色,脸颊有黄色羽毛,尾巴也有黄色长条的部分。晚成雏。主要栖息地是桉树林和松树种植园,沿海的山地雨林,亚热带雨林,郊区,城市花园和公园。吃种子、坚果、浆果和花,在森林中撕开树枝取食蛀虫和甲虫。分布于澳大利亚东部和南部。
目录
黄尾黑凤头鹦鹉外形特征黄尾黑凤头鹦鹉栖息环境黄尾黑凤头鹦鹉适应各种各样的栖息地,繁殖季节偏好在桉树林地和松树种植园,在那里更容易找到适应繁殖的自然树洞。也活动于沿海的石楠属林和山龙眼树林,山地雨林,亚热带雨林植物为主的沿海森林。定期造访大城市附近的郊区,包括城市花园和公园。[1]
黄尾黑凤头鹦鹉生活习性繁殖季节外,经常聚集成较大的群体,生活于松树种植园。家庭关系都很强,一般是成双或以家族聚小群活动。但是很容易找到并恢复大群聚会。
在树枝上栖息、觅食,喜在黎明和傍晚去喝水,常贴近树端飞过寻找食物。成鸟鸣声高亢悠长,亚成鸟则发出"嗥嗥"声,彼此间以响亮鸣声保持联系。以坚果、种子(野草的种子)、花蜜、浆果、水果、植物的嫩芽和小昆虫为主,最喜欢的食物为当地的树种和松果。[1]
黄尾黑凤头鹦鹉分布范围分布于澳大利亚
黄尾黑凤头鹦鹉分布图
东部和南部,从昆士兰南部到艾耳半岛和塔斯马尼亚岛。[3]
黄尾黑凤头鹦鹉繁殖方式繁殖期因地方而不同,一窝通常1枚卵偶尔2枚,孵化期约 28天,只由雌鸟孵卵,如果2枚卵皆孵出,较晚孵出的幼鸟常被亲鸟忽略而死亡,幼鸟孵出后,雌鸟会待在巢中3个星期,雄鸟一天会喂食雌鸟2次,整个期间约168天,雏鸟约3个月后羽毛长成。[1]
人工繁殖鸟非常少,在国际上的繁殖业者与鹦鹉养殖皆很少见,刚开始的饮食改变可能导致一时的饮食适应不良,需要大的鸟舍,过小的笼子或笼舍会使它们沮丧与失去活力,对于过于潮湿与寒冷的环境敏感,提供新鲜树枝供其啃咬。[4]
黄尾黑凤头鹦鹉亚种分化
[3]
黄尾黑凤头鹦鹉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5]
注:黄尾黑凤头鹦鹉图册网址[6]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爱鹦鹉论坛
ICP证: 浙ICP备15030120号-1
GMT+8, 2023-3-23 21:51 , Processed in 0.078444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爱鹦鹉论坛
© 2001-2013 Comsenz Inc.